前幾天,日本媒體對外表示:日本高端機床在世界范圍內有著“決定性”的地位,日本可以通過封鎖高端機床直接影響國外軍事工業,中國的國產航母當然也在控制范圍之中。并且中國機床研發雖然投入甚多,但是機床界人才培養體系有問題,幾十年內看不到什么希望。
這段話說得確實有點囂張,但是也非常現實地指出了中國高端機床界的兩個問題:
中國高端機床現狀不容樂觀;
中國機床界人才培養斷代,缺乏后續反超動力。
即使是在強烈要求國產化的軍事工業中,比如航空工業的相關制造生產,進口機床依舊占據了較大的份額。按照許多軍工老師傅的說法,國產化機床在初次購入的幾個月確實可以保持不亞于進口機床的精度,但是在半年乃至一年之后,國產化機床精度就會直線下降,從工作效率上來說在非必要階段使用進口機床確實是一個很具有誘惑力的選擇。
那么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了老生常談的材料問題、設計問題和經驗問題。最近這些年機床行業的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的特征逐漸明顯,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補償機器本身的缺陷成了高端機床的一個重要特征。無論是溫度傳感器全程監控補償熱變形帶來的誤差,還是利用機器視覺技術使用高端工業相機在零件加工過程中實時測量調整粗、精加工參數等。高端機床產業早就跳脫了機械學科本身,成了一門機械、材料、控制、電子信息、計算機科學等等的交叉學科問題。
那么國內非機械專業在高端機床行業的就業情況又如何呢?咱們以機械專業在國內保二爭一,并且有著華中數控這一款成熟的數控產品的華中科技大學為例。根據華中科技大學公布的《2019年本科生就業質量報告》的數據,2019年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總畢業人數435人,深造率55.32%,但是在就業人數前十的中國民營榜單上卻一家制造業廠家都看不到。這背后的信息就非常值得人尋味了。
在今年十月份的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的理事長會議上,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舉例表示:近兩年,一些理工科大學機械專業招生情況非常不樂觀,即便是名牌大學也面臨這種窘境,社會對機械專業的認知停留在為傳統產業、低利潤產業、甚至夕陽產業培養人才。但如果將機械相關專業改名為智能制造、機器人、數控系統、軟件開發等,招生將是另一番天地。該現象生動地說明了機械制造行業已經是具有高科技屬性的現代制造業,但是社會對機械制造行業的認知遠沒有跟上行業的發展。
中國人民從來不缺乏突破技術封鎖的勇氣和能力,但是在高端機床這種高度市場化的行業里,能不能賺錢成了第一考量。兔子曾經有幸參加過一場北京精雕牽頭的中國高端制造座談會,蔚飛蔚總就表示:中國高端機床對人才的需求量遠勝于其他行業。但是當下國產機床業面臨著兩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一是國內長時間使用德國日本進口機床,國內生產標準和工藝規劃不由自主地地著日德的習慣看齊,這使得廠家以重新調整生產細節為代價換裝國產機床;另一方面在于國內互聯網公司的超高工資對其他行業形成了非常嚴重的擠壓作用,在國產機床市場沒有打開的情況下,北京精雕真的開不出那么高的工資,這使得國產機床研發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說雖然日本媒體的話非常不中聽,但是確實對中國高端機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境非常了解。在機床這種講究技術積累、市場積累和先發優勢的行業,真的能說得上是贏者通吃。
那么中國高端機床產業真的是翻身無望了嗎?其實不然,中國機床市場擁有一個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世界上最大的機床內需市場。只要我們能解決國內30%中高端機床的市場供應需求,就可以養活一大批國產機床廠家。北京精雕科技集團(以下簡稱“精雕”)作為典型,在機床行業轉型升級中艱難探索,成為一匹黑馬,脫穎而出。精雕董事長蔚飛就在理事長工作會上談到,精雕多年來一直緊跟客戶需求,客戶有產品變化需求,就會主動找到精雕,精雕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擁有一批掌握核心計算機技術的人才,因此在應變市場需求變化方面占據主動。這實際上就是今后中國機床的發展方向:高度定制化的機床設計、加工、后期維護一條龍服務,自下而上的先占據國內市場,再高端制造“出海”,參與海外市場的高端機床市場爭奪戰。
看到這里諸位應該就能明白,實際上日本人開頭的這段話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全錯。誠然日本在高端機床產業確實有著極高的技術水平和市場占有率,但是對中國市場的“傲慢”也成了他們的一個軟肋。中國市場有著許多獨特的加工要求,而現如今許多國產機床就抓住了這一點蓬勃發展。隨著下一階段工業發展計劃繼續將高端機床品牌打造作為核心任務,中國高端機床的發展整體還是向好的,至少研發崗位的工資漲了不少。沒有張屠戶也吃不了帶毛豬,希望通過一款到兩款技術裝備就能“控制”別國的軍事工業也是無稽之談,中國制造2025決戰之時將到,國產高端制造突防之路即將到達高潮,讓我們拭目以待!